谈及“徐和谊”这三个字,与其一同浮现在脑海中的一定是他背后那个庞大的汽车企业,北汽集团。生在皇城根下,资源得天独厚,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北汽集团已然成长为北京城里的“金字招牌”。
巧的是,2018年的北汽集团恰逢60周年纪念日。兜兜转转“一甲子”,徐和谊与北汽集团似乎已经成了紧紧粘合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 而在执掌北汽的这些年头,也足以令徐和谊“北汽董事长”的标签更为牢固。
董事长、博士、工程师……如此种种,都是外界赋予徐和谊的“光荣称号”。但经历过插队、改革开放浪潮的徐和谊心中是有着一股子复古情怀的,这股情怀因“时代的特殊性”所起,直叫徐和谊的“文艺梦”冉冉而升。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徐和谊在做客《企业家夜读》栏目时,朗读了这首食指诗人的《相信未来》。
从文艺青年到技术人才
从企业家的维度来看,《相信未来》是徐和谊对北汽集团乃至汽车工业的情怀寄托。但从他个人来看,这又何尝不是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挚表达?谈起自己的读书经历,徐和谊感慨颇多。
“我中学的时候喜欢文科,也经常写作。”没有人会想到,现在整日与汽车工业打交道的徐和谊,其实从小时候开始就打下了“文艺青年”的底子。
他讲述道:“我那时在北京东城念书,当时的首都图书馆就在国子监的院里头,那时候每天下午四点下了课,就玩命朝着国子监跑过去。”
“为什么跑过去?因为六点以后它就要关门,赶过去能有两小时左右的时间能看点书。”爱讲故事的徐和谊不疾不徐,解释了其中原因。“那时候看的都是世界名著,比如列夫托尔斯泰什么的”。可以说从中学时候起,徐和谊便开始了自己的“文艺之路。”
但“文艺”这条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似乎并不好走通,徐和谊高中念完后,赶上上山下乡。这段插曲一直延续到1977年恢复高考,徐和谊考上了首都钢铁学院,并报考了钢铁冶金专业。
这似乎与“读名著”的前半部分读书史有些出入,但这并不影响徐和谊求知若渴的热情。“我最喜欢的功课是化学,因为搞冶金的化学是离不开的,化学是钢铁冶金专业最基础的一门课程,所以我特别喜欢。”回想起当年,徐和谊有些沉浸其中。
但也不是做什么都是一帆风顺的,跟所有学生一样,徐和谊也会偏科,尤其是“半路出家”的插队大学生,在学习竞争极为激烈的环境下更加吃力。
“比较费劲的是英语,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念中学的时候学的都是俄语,就没接触过英语,所以上了大学,真是从26个字母开始学的。”徐和谊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说到:“我记得我每天夜里一点之前从来没睡过觉。”
好在,跟现在比,徐和谊所在的年代“大学生”是极为吃香的。所以刚一毕业就被用人单位当作“香饽饽”抢了去,徐和谊也是一样,恰逢改革开放春风吹起,徐和谊等一众年轻人就被分配到了首钢。
从文艺青年正式转战工业战线,这可以算是徐和谊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转折点。
应对挑战,相信未来
25岁毕业、28岁当组长,徐和谊之后的人生向开了挂一般,从副科长、科长、院长一路攀升,直到进入首钢总公司,主管全公司的生产,徐和谊肩上的担子已经不能跟当年“偏科”的压力相提并论了。
尤其是面临竞争常在的中国汽车市场,徐和谊作为北汽集团的掌舵者必须为这家体量庞大的企业把住命脉。
在这过程中,徐和谊最深切的体会无异于“靠自己”!对于北汽集团而言,徐和谊笃定坚持,“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还得通过自我的发展。从整个大的节奏和节拍上,应该是双轮驱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自主,一条腿合资合作。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一段时间,北汽在2009年开始了自主业务的腾飞。
从2009年到2018年,是中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几年,北汽集团在摸索过程中借了这阵东风,发展的更为迅速一些。但很快,2018年的环境当头棒喝,汽车市场急转直下,中国汽车产业急需破冰。
这时候的北汽集团好似当年下乡归来的徐和谊,竞争激烈,压力也大。但已经走过一甲子徐和谊却认为,这反而是一个重要的调整期。
“我觉得考验各个企业的关键时刻真到了。”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几十年的经验让他笃定认为“企业应该借助调整期,该补短板的补短板,该打基础的打基础,围绕着转型抓好时机,去迎接下一轮的发展!”
彼时爱读书的文艺少年,如今凭借一身经验,面对未来已是成竹在胸。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徐和谊朗朗有声,北汽也已经踏上面向未来的转型之路。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