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浩前辈给蔚来下了个有趣的结论:中国汽车品牌遇到品牌力高于产品力的情况,历史上第一次。25个字很简单,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这是中国品牌遇到的第一次,那这是中国消费者在合资/进口品牌上遇到的第几次?
这周借了雷克萨斯ES,换个视角评车,从品牌力、产品力的强弱关系入手,结果非常有意思。对ES来说,品牌力和产品力有纵向对比的标杆——凯美瑞。底子上,历代ES、凯美瑞同根同源,拉一条时间线,两款车型的产品力却愈发趋同。去年我们做过一期节目,让庆哥、靖怡盲测老款凯美瑞和老款ES。结论很清晰,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体感的细枝末节,找到普通品牌和豪华品牌的差距。换到TNGA平台,凯美瑞猛然发力,产品力明显向上跃升,留给雷克萨斯的拔高空间,较过往小了很多。现在再来一轮盲测,仅靠滤振效果和隔音能力的强弱做区分,或许真的是双兔傍地走的节奏了。
铺垫了这么一段,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为什么肯为ES付出比凯美瑞贵10万、甚至是贵一倍的“亲钱”。难道仅仅是为了更精致的外观、内饰?
最近,很多KOL不约而同的提到接受新产品时,消费者是有分层的。2.5%的人是革新者、13.5%的用户是早期少数采纳者、34%是早期的大多数、34%是晚期大多数、16%是冥顽不化者。车企在制定产品策略时,必然有消费群体性格对应。我们可以把现在蔚来ES8的消费者归入早起少数接纳者甚至是革新者,那雷克萨斯ES的车主,是不是在早起大多数、甚至晚期大多数的范畴。靠我脑补这类买家特点,他们理应相对保守,下订的意愿完全靠口口相传的口碑推动。换个更直白的说法,雷克萨斯的买家是相当难收割的“韭菜”。而我们看到的境况是,新款上市后,不少消费者为了提早卖到300h版本,宁肯加价一两万。 原车价+加价,混动ES的售价区间来到小四十万到小五十万。横向对比,ES 300h的售价基本跟A6L 3.0机增版本重叠。难道说,保守的消费者肯为了保守的车去加不保守的价?
我不相信ES的买家只去了雷克萨斯4S店,没有动心过BBA,为什么他们依旧毅然加价下单。在我看来,雷克萨斯现阶段极力争取的群体,不仅仅是早期、晚期大多数,他们也像蔚来一样,用情怀、信念,争取革新者和早期少数接纳者。两年前,雷克萨斯跟新车评有一次企业对企业的宣讲,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明确表示,在营销思路上,要放弃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转而主动出击。他们开始包装匠心,把日本社会分工极细致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用了一个这么好听的词演绎出来;开始玄学设计,宣传“道法自然”,说自己的设计灵感来自四季变化等等等等。前几天新车UX预售 ,套上雷克萨斯壳的C-HR起步价居然要26.99万?!这些东西,你真的能用雷克萨斯车型有更好的外形、内饰设计,甚至是一些免费保养策略解释吗?我觉得不行,应该要补充上,雷克萨斯,同样是品牌营销超强的公司。营销到那些“革新者”、那些“早期少数采纳者”,肯为了情怀、为了梦想,购买品牌溢价。车本身产品力不算特别高,产品溢价率相当高,是不是可以得出,雷克萨斯,绝对是一个品牌力大于产品力的车企。
写到这里,不妨再阴谋论一些,说说雷克萨斯为什么不国产吧。摆在台面上的说辞,是要保持雷克萨斯的高水准的生产工艺。台下的理由,可以这样总结。其一,配合营销,进口的、“匠心”的血统的确有话题性;其二,配合销售、售后策略,如果像ES这类车没有了进口身份,市场定位一定回落到对标凯迪拉克XTS的水准,价格上不去,高单车利润率、雷车引以为傲的免费保养政策怎么保证(车企不会做慈善,所谓的免费保养,消费者肯定是买过单的)。总结起来,进口车的身份给雷克萨斯带来大量宣传点和高单车利润率,或许对丰田来说,雷车不国产,丝毫不耽误盈利。
中国消费者在品牌力大于产品力这件事上,绝对不是第一次遇到。如果仔细剖析,奔驰也有类似的倾向——除了品牌更豪,驾乘感受,奔驰是没有宝马、奥迪强的。那品牌力、产品力,它们之间的强弱关系有对错之分吗?其实没有,对一般人来说,会错把品牌力当成产品力,或者说,是把广告的能量当做了产品的能量,这都没有关系。你买东西,实际是买力的合集。哪怕是品牌力,车企也是投入成本,帮你打造想要的那份逼格的。一辆30万的车,你可以选择一款15万产品力、15万品牌力的车型,也可以选择一款25万产品力、5万品牌力的。只要,你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