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博大精深。“圈”字在生活中充满欢乐色彩,例如“娱乐圈”“朋友圈”“甜甜圈”,但是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则成为了阴谋的标志,例如“造车圈地”“上市圈钱”等等。
明明跟“骗”是同义词,为何新闻标题从不写“骗钱”“骗地”?因为是否为“骗”,须由法院说才算,其他人说了不算。若质疑者因用“骗”字被企业告,官司必然十打九输。
因此,想对一家企业提出质疑,又没有掌握证据,怎么办?用“圈”字最合适不过,既能省去输官司的风险,又能让读者明白就是“骗”的意思,还可以让企业“看我不爽又拿我没办法”。
可这种“取巧”,终究是“圈”了阅读量,苦了企业,坑了行业。
“造车圈地论”具有不可证伪性
“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这也是科学与鬼神之学之间的清晰界限,也是科学家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一个命题只有在最严格的质疑、批判、反驳中经受住检验,它才有可能是一个真命题,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举个例子:“我们的屋子里有一条看不见的龙”。
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可证伪命题,虽然大家可能都认为结论很荒谬,但是很遗憾,试问您能举个反例来反驳么?不能,甚至连怎么举反例都想不出来。就算牛顿、爱因斯坦复生,也无法证明这句话是错的。
这就是典型的“不可证伪”命题的特征。
再回过头来看一直甚嚣尘上的“房企造车圈地论”,观点无非是:
“房地产企业跨界造车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这是不是跟“我们的屋子里有一条看不见的龙”很像?
其本质都是不可证伪的非科学范畴的命题。
试问,企业怎么证明“我没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同样,就算牛顿、爱因斯坦复生,也无法帮到您。
一、试试举例法
企业:“我研发了N款车,销量有N。”
质疑者:“这都是表象,你的阴谋是圈地。”
企业:“我布局了汽车全产业链,是认真在做汽车。”
质疑者:“这都是表象,你的阴谋是圈地。”
企业:“国家政策支持,我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质疑者:“这都是表象,你的阴谋是圈地。”
……
二、试试归纳法
企业:“我们在过去30年持续对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因此进入汽车领域也是要服务我国经济发展。”
质疑者:“这能证明你这次不是阴谋圈地吗?”
企业:“我们历史上每次转型都取得了成功。”
质疑者:“这能证明你这次不是阴谋圈地吗?”
……
三、试试反问法
企业:“我们没有圈地啊,请拿出点证据来可好?”
质疑者:“你不是房地产企业么?你不是拿地了么?这不是圈地是什么?”
企业:“我们拿的是工业用地啊。”
质疑者:“可以改成住宅用地啊,还狡辩,小心我再写你一篇。”
企业:“工业用地不能改为住宅用地啊。”
质疑者:“某某企业不就改了,再说了,改不改住宅不用管,工业用地也是圈地。”
……
如果质疑者要证实呢?相对容易多了。媒体只需说:“你看,2019年孙宏斌在北京……”你拿他有办法吗?没有办法的。(本文有介绍逻辑学上的解决工具,请阅读下文)
于是,跨界造车的企业深陷不可证伪的泥沼,特别是在汽车行业的寒冬之中,造车并不容易,只要企业稍有不顺,都会成为“有不可告人的阴谋”的新证据。
真相:为什么跨界造车?
容易相信不可证伪的命题,是我们需要共同克制的思维方式。不可证伪的命题的流行,将把现实的丰富性和合理性所掩埋,轻则伤害企业,重则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那究竟,姚振华、许家印、杨国强等为什么要跨界造车?
首先,这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
2017年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下文简称为《规划》),里面5次提到“跨界”。
《规划》强调,建设汽车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强化创新驱动,促进跨界融合,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规划》的目标是“力争经过十年持续努力,迈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规划》还提到,要打造龙头企业。鼓励汽车产业链内以及跨产业的资本、技术、产能、品牌等合作模式,支持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强强联合,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
所以,跨界融合本身就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所倡导的,是建设汽车强国、打造龙头企业的重要路径之一。
其次,是行业体量必须相匹配。
为什么我们看到跨界的都是房地产企业居多?这是因为这两个行业的体量是相互匹配的。
《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若干家超过1000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到2025年,形成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什么企业可以跨产业短时间内打造千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靠汽车行业?恐怕不行。
1000亿规模是什么概念?长安汽车2018年总资产935亿,吉利汽车2018年总资产915亿元。这些经过十余年飞速发展的民族自主品牌,规模也就千亿上下。很明显,传统汽车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在明年实现打造几家1000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的目标。
但是房地产这些体量庞大的行业可以。
经历了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年代,房产企业所积累承载的资金总额已高达数十万亿,房地产企业不差钱。千亿规模,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是稀疏平常的数字。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宝能,还是恒大,都是以千亿布局汽车产业链的姿态进场。
换个角度来看,恒大、碧桂园这些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规模都接近两万亿,净利润动辄六七百亿,放眼看去也只有汽车行业才能承载这种巨量的资金进场。
再而,就是汽车行业将迎来全新的蓝海市场。
虽然汽车行业目前深处寒冬,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无比巨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只占我国汽车保有量的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余下的99%都有望在未来十来二十年转化为新能源汽车。
这就是汽车行业的机遇,也是房地产企业想抢占的风口。
问题:房地产跨界造车能成吗?商业逻辑是什么?
做企业没有一定成功的道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企业进场后,的确以强大的资金实力、全新的思维,冲击着行业格局。
首先是,有资金实力毋容置疑更容易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例如宝能就挖来了“全球最畅销电动车之父”矢岛和男的日本团队。矢岛和男能在日产研发出累计销量达41.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聆风(参数|图片),雄冠全球。在中国,观致就是矢岛再造一辆“聆风”级汽车的平台。
其次是,跨界的企业更易于整合汽车产业链。例如宝能、恒大,均迅速在“研发+生产+销售+汽车后市场”的产业链展开布局,并且呈现出一定规模。其中,宝能还依托旗下南玻集团、中炬高新、韶能集团这些早就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形成了更大的产业链优势。
结论:
因此,跨界造车并非“阴谋”。在浮冰之下,是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既是房地产行业的主动选择,也有经济发展、汽车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结语:
话说回来,科学家们就拿“我们的屋子里有一条看不见的龙”“房地产企业跨界造车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这种命题没办法吗?的确没有办法,不过也有逻辑学家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方向。
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个原理指出,如果一个命题,比它的反命题需要更多的“前提”或者“假设”,我们就有理由更偏向于相信这个命题是不对的。
例如,“我们的屋子里有一条看不见的龙”的前提是,须假设:1、世界有龙;2、龙是看不见的。反命题则不需要任何假设,因此屋子里没龙。
“造车圈地”的前提是,须假设:企业“中六合彩”了(哈哈哈哈)……反命题则不需要任何假设。因此,造车圈不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