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下定金到提车的距离”。这是很多雷克萨斯新车主眼下的内心独白。
“加价是惯例,交付可以等,但是签完合同还要涨价我实在接受不了。”今年8月,于宁(化名)在上海美跃雷克萨斯4S店定购了一辆雷克萨斯ES 260车型并交完了定金,本该是翘首以待明年三月交车的他,却在中秋节前夕等来了意想不到的消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日前,雷克萨斯官宣涨价,主要涉及ES、NX和UX等车型,涨幅在0.6万~1.5万元之间。其中,ES系列售价区间调整至29.00万~48.30万元;NX系列售价区间调整为30.40万~54.20万元;UX系列售价区间调整至28.30万~38.60万元。
于宁购买的这款ES 260车型,价格调整后,该款车型售价上涨1.1万元。在雷克萨斯官方宣布涨价后,4S店通知于宁需要支付差价才能提车。“买个车实在太郁闷了,翻来覆去地折腾,而且要等到明年才交车。”
通过与4S店的反复交涉,于宁最终按原合同约定价格提车。但于宁感觉整个购车体验太差,还是选择了退订,转而选择了其他汽车品牌。
官方涨价,各经销商执行不一
网络上流传的一封雷克萨斯道歉信,对其涨价原因是这样写的,“由于再次升级了产品配置不得不变更销售价格,并承诺向用户提供与价格提升部分等值的产品和服务”。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雷克萨斯中国方面进行求证,但截至记者发稿,对方仍未回复。
车主们似乎对“升级配置而上调价格”的理由并不买账。雷克萨斯宣布调整售价之后,其官方微博成了新车主们“倒苦水”的地方。不少车主对雷克萨斯的涨价行为不满,认为这属于违约行为。
“我订车的时候交了两万定金,合同上明明白白写着交车价格,现在临时要求加钱这种行为不就是违约吗?即便是我要退订,也要求双倍退还定金。”于宁气愤地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相关内容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雷克萨斯在官宣涨价后,经销商的做法并不一样。9月18日,江苏中佳雷克萨斯经销商宣布雷克萨斯厂家宣布上调部分车型建议零售价之前与店内签署购车合同的顾客,均按照原合同约定价格履行合同,售价上调后的差额由店内承担。
针对该经销商的举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雷克萨斯中国官网客服进行求证,对方表示:“雷克萨斯每一家经销商都是独立的经营个体,雷克萨斯不会对其销售行为进行干涉,厂家对此并不知情。”
“顾客不断施压,4S店没办法必须这么做。”于宁告诉记者,9月20日,他此前订车的上海美跃也给出了解决方案:涨价之前签订合同的顾客仍旧按合同约定价格执行。
公开资料显示,截止目前,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有212家经销店,每家经销店在执行涨价的问题上方案并不一致。同样订购雷克萨斯ES车型的李青(化名)告诉记者,她购车所在的长沙力天雷克萨斯4S店给出的方案是用提车时加的装饰费来补本次涨价的差额。
李青此前加了4000元的装饰费,而她购买的ES 200车型此次售价上调了1.1万元,她只需补交7000元即可。而之前加价超过1.1万元的顾客,无需再支付涨价差额。“说到底还是我自己多出钱,我就直接拒绝了,走了退定金程序。”李青说。
涨价因为订单太多?
那么,在车市下行、车企不断让利消费者以提振销量的大背景之下,雷克萨斯为何特立独行选择涨价?有观点认为,订单供不应求或许是雷克萨斯敢逆市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约12.69万辆,同比增长24.9%。在车市寒冬之下,雷克萨斯今年以来的销量始终保持着平稳增长,并且与目前暂居豪华品牌第二阵营榜首的凯迪拉克之间的销量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与其他车企不断让利消费者的方式不同,雷克萨斯在终端销售中并无优惠政策,加价更是经常出现。“我之前订车的时候已经加了1.7万元的费用,这都很正常,买雷克萨斯必须加价基本是常识,有的顾客甚至要加2万~3万元。”于宁告诉记者。
自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雷克萨斯向中国市场引入了11个系列共18款车型,覆盖轿车、SUV等多个领域,始终采用进口形式进行销售。今年6月,雷克萨斯在华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种种迹象表明,良好的销售势头为雷克萨斯此次涨价提供了“底气”。
也有观点认为,采用进口渠道销售的雷克萨斯,此次涨价可能是受日元汇率变化的影响。此前丰田汽车表示,由于受到日元走强等因素的影响,已将2020财年营业利润预期从2.55万亿日元下调至2.4万亿日元。
但在汽车证券分析师曹鹤看来,汇率变化会对雷克萨斯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其涨价的主要因素。“主要还是终端卖得好,尤其是今年车市大环境低迷,雷克萨斯在豪华品牌第二阵营中表现比较抢眼。”曹鹤表示。
眼下,雷克萨斯正处在舆论暴风眼之中,最终,这场涨价风波将如何收场?雷克萨斯又是否会拿出让消费者更加满意的方案?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王晨君_NA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