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 / 汽车咖啡馆
文 / 于洪凯
“技术并非唯一的难题。”
11月12日,第七届中韩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对于无人驾驶的未来落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这样表示。
显然,无人驾驶并非单一制造业的简单产品,而是一个诸多领域的融合产物。
经历流水线作业、动力装置应用、辅助行车硬件植入的前三次汽车产业革命,面对包含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共享经济的第四次革命之时,协助与合作,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而根据预测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给出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至2030年,搭载L4与L5级无人驾驶车辆将达8100万辆,其中中国占据3310万辆,欧盟2710万辆,美国2080万辆,“我国无人驾驶规模潜在第一”
徐长明也坦诚,此番预测或许稍显乐观,但倘若快速实现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消费用户的落地与培育,我国继续引领未来出行变革,这仍然值得期待。
“关于无人驾驶未来,有人认为在两三年内可能实现商业化。比较保守的观点,则认为可以先从自动泊车、固定场所物流等场景开始应用。无论如何,无人驾驶的未来还处在讨论阶段,还需要更多人的集思广益。”
关于无人驾驶路线落地,张永伟表示,目前国际上主要有无人驾驶、智能网联、车路协同三种发展路线,除了业内颇为熟识的前两种,车路协同正在引起慢慢的变多的关注和讨论。
顾名思义,车路协同是指“汽车”和“路”要共同分担一些智能驾驶所需要的技术和成本。
汽车不必装载太多设备,一些有技术难度的硬件及成本,可以由路来支撑,道路也将借此机会变得更智能。一方面,车路协同可支持无人驾驶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可用来支持城市智能化的发展需要,譬如城市交通、城市管理。与此同时,车路协同的技术特点,也在成本分摊、焕活新兴力量上具备优势。
“目前,中国的车路协同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中国在车路协同的探索中也暴露出基础设施薄弱、车联网不成熟、法律和法规有待完善等问题。”
在标准普及上,张永伟认为,车路协同推广在我国仍存挑战。
他举例,在道路建设上,基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城市之间道路基建各不相同,而推广建设道路的统一格式,这在中国来讲,比统一车辆产品标准要难得多,“它的挑战性是极大的。”
基础建设能力上,他也表示,车路协同目前仍受资本制约。
首先,智能道路的建设主体暂不清晰,“没有商业模型,没有投资的主体,就缺乏可持续性,所有主要道路智能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投资推动问题”;其次,车路协同需要一张独立于5G基础网络的车联网,而建设运营方仍然缺位,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道路与车辆之间的协同运转仍需时日。
与此同时,在车路协同的应用模式下,基于5G传输的通讯技术,稳定性仍然有待提高。“在湖北一个城市的试点,有时5G时延达到1000、2000毫秒,这远远超过100甚至200毫秒的预期”,传输速度制约了车路协同的发展,技术问题仍有待破解。
我国车路协同的路线进展
“投资主体、商业模式和各种管制、规制突破的问题,以及后续产品认证、法律和法规等标准的制定,这样一些问题叠加起来,限制了车路协同无人驾驶路线的迈进步伐。”
在无人驾驶政策法规制定上,韩国处于全球各国的领先位置。
“韩国是全球最早完成无人驾驶设施和最早制定法律制度的一个国家,这考虑了L3级别的安全标准、全球市场变化以及韩国汽车产业增长潜力等之后的结果”,韩国汽车产业协会室长Kim JunKi表示。
韩国无人驾驶领域的相关规定
据悉,韩国目前正在修订《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信息通讯网法》、《信用信息法》等法律和法规。
国家层面上,不久前的10月15日,韩国政府发表的《未来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提出,2030年韩国将成为未来型汽车世界强国,并成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发达国家。
这其中,“到2024年全球最先构建完成无人驾驶体系及公路”三大细化战略的其中之一,将成为推进韩国无人驾驶发展重要抓手。为此,韩国目前正针对无人驾驶的生产对象、方法、购买保险以及搭载检验行驶性能的安全装置和驾驶员进行相关界定,并对无人驾驶技术进行分阶段区分。
Kim JunKi 对韩国汽车产业进行优势概括
Kim JunKi表示,除去法律制度外,韩国目前在技术基建、政企协作上具有一定优势。
半导体技术上,LG、三星等相关企业技术积累,可让韩国快速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同时也将加大与国外人工智能软件方面的交流;基建能力上,韩国的地理条件、以及座位首个5G商用化国家,这利于推动传感器为中心的单车型和依托通讯的联网型的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
推进无人驾驶进程中,韩国期望政府与民间可达成协同,并借由两种“机制”敦促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负责发挥未来汽车政策指挥塔作用,新成立"未来汽车战略会议”;民间促进整车、零部件、IT等产业间相互融合,成立“未来汽车产业联盟”。
“落实每一个环节的过程中,要和很多互联网企业合作,包括几大汽车集团。单凭我们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跟海外的其他互联网企业以及有关部门一起合作”,对于L4级,现代汽车计划2020年正式推入市场,它希望借由上述协同政策,从而实现企业技术发展。
韩国在汽车产业上的着力点
在支持力度上,韩国政府也正加大资源倾斜,例如,为提早实现未来汽车产业生态圈转换,韩国政府也将补贴零部件企业设备投资,并提供2000人规模开发团队,用以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共同合作;与此同时,也将开发车用半导体、氢能客车和无人驾驶技术,用以培养、扶持初创企业。
我国无人驾驶领域参与企业、投资金额正逐年增长
就大环境而言,相比韩国,中国也有着一定优势。
例如,在我国,相关部委于2018年联合印发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现已有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制定了实施细则,并发放测试牌照百余张,这激活了无人驾驶的研发落地。
而就无人驾驶参与方上看,中国企业相互竞争已经愈发激烈,这无疑有利于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提高。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统计,自动驾驶汽车领域企业数量在逐年递增,2016年有636个,到了今年,这个数字已攀升至765个,并且在这四年间,该领域的投资额翻了超过三倍,2016年为69.1亿元,而2019年已达225亿元。
相比消费者亲手控制方向盘,把行驶安全的重担交由“智能”,消费认知上的顾虑,其实就是对无人驾驶普及的限制之一。
行为培养,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维度下,配合多种智能场景的应用,让我们消费者缓缓认可无人驾驶的未来出行理念。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表示,中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的接受程度更高,明显胜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且愿意为无人驾驶支付更高的费用。
他给我们列出了一组数据:美国、德国消费者认为“无人驾驶”很重要的大概占到16%,而中国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达到了49%;同时,为无人驾驶意愿支出上看,中国消费者为4600美元(约合3.2万元人民币),德国为2900美元(约合2万元人民币),美国为3900美元(约合2.7万元人民币),这也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国家。
在理念认同上,2017年,中国62%被调查者认为无人驾驶不安全,而2019年这一数字迅速降低至25%,同一年,日本、韩国以及印度市场,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不安全的消费者比例分别达到50%、49%以及48%。
中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高接受度的背后,是数字经济在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全球领先的独角兽公司布局、论文、人才积累。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目标受众年轻化,对无人驾驶接受程度更高的90后、00后人群未来将会成为购车主力,无人驾驶市场也将慢慢的变大。
“我们也在研究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偏好表现,大概是因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应用领域发展的快速、广泛而深刻”,徐长明表示。
与此同时,徐长明也认为,中国环状发展的城市形态与都市化进程,均将让中国的无人驾驶有了广大的应用空间。也因如此,相比中国,其他在普及无人驾驶时,如何实现更广大的规模经济,这仍需时间和模式的不断验证。
“发达国家比我们国家更遵守交通意识,这背后也是一个法律意识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也一定要解决车与车的混合、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的问题,提升交通规则意识,才能使真正的L4、L5级无人驾驶有更好的发展。”
显然,相比电气化等“新四化”其他维度而言,自动化发展之路更加道阻且跻。随着基建、消费者、政策等维度的综合作用,中国市场能否引领全球出行的智慧变革,这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