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企业开端回归商业实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24 11:55:26  阅读:4194+ 来源:第一财经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图片来自:摄图网

在无人驾驶中,汽车的“大脑”至关重要。而控制汽车“大脑”的就是无人驾驶的计算平台,又叫“域控制器”。无人驾驶计算平台系统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无人驾驶的发展进程。

2019年长期资金市场的冷静和克制使得一度被过度追捧的无人驾驶行业进入缓慢发展的周期。

自动驾驶量产时点推迟

不久前,特斯拉宣称已经有超过60万辆特斯拉电动车配备了两个“超级大脑”,可实现全自动驾驶。即便是遇到那些不守交规的动物突然横穿马路,这个“超级大脑”也可以瞬间准确识别,并采取主动躲避。

比亚迪(59.270,2.55,4.50%)智能驾驶首席专家王欢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由于缺少满足车规级的无人驾驶域控制器,导致大部分主机厂和供应商在开发时只能暂时冷处理,将整个量产的时间节点向后推迟。

车规级别的汽车产品必须要满足ISO26262标准,因此测试时间较长,为保证智能驾驶功能安全,还需要通过抗冲击性、振动性、防火和高低温等实验。

谁最有可能率先推出车规级无人驾驶域控制器?拥有庞大客户群体的成熟供应商最有机会。这些供应商包括Tier1的大陆、博世等等;此外,华为在汽车生态中也有机会,主要考虑到其体积大、联盟伙伴多。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正在做域控制器的创业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它们中的大多数正在经历资本寒冬,无法继续“陪跑”传统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其中一些纷纷掉头转向,开始专注于一些细分场景中的无人驾驶。

乘用车无人驾驶放缓

即便一些活得好的已进入主机厂供应链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也承认乘用车的发展正在进入缓慢期,相比之下无人公交、物流等场景领域的需求更大。

四年前创立的驭势科技已有十几家汽车客户,不过创始人吴甘沙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主要的增长会是无人公交车和物流,乘用车会慢一些,客户数量也不可能再快速增长,关键是能逐个做到量产。

作为一家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初创企业,驭势科技已经成功地打入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供应链,这是很多初创公司梦寐以求的。即便如此,吴甘沙也很有危机感,因为慢慢的变多的主机厂也在自己开发无人驾驶技术。

吴甘沙认为,未来主机厂跟供应商的关系一定会更加紧密,但是供应商的角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在技术融合过程中,主机厂在提升,车的电子电器架构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他举例称,大众计划把每辆车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数量从70个减少到3个。比如雨刷里面有一个ECU,供应商卖给他们一个小的硬件和软件。但未来如果只剩下3个域控制器,传统的供应商的角色就要转变为软件供应商。“不是ECU带着软件一起卖,而是你的软件能不能跑在这3个大的域控制器上。”

尽管2020年被视为无人驾驶的元年,但是过去的2019年,无人驾驶领域经历了残酷的生死淘汰赛,融资数量几乎腰斩,融资周期也被大大拉长。

一方面,市场在萎缩的同时也面临着结构升级。对车厂来说,对新技术的诉求以及量产的需求更强了。因此会看到主机厂对L2/L2.5级无人驾驶的需求巨大,加紧实现辅助驾驶、自动泊车功能快速量产上车。

另一方面,随着Waymo在美国推出RoboTaxi商业服务后,国内也开始争夺RoboTaxi的赛道,不过这背后的技术和成本难题,让L4级无人驾驶实现商业化路径很难实现。

鉴于以上因素,无人驾驶技术供应商出现了分化。禾多科技创始人CEO倪凯认为,L2.5级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L3级无人驾驶迎来了技术上的最大分水岭。从这一等级开始,系统就将采用域控制器作为中央计算平台,其中博世、安波福等Tier 1,凭借在传感器、功能安全等领域积累的长期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统治地位。而留给中国初创公司的机会,是软硬结合的趋势所带来的,这能使得它们在算法上寻求突破。

从场景功能倒推落地点

2018年成立的上海本土无人驾驶技术公司域驾智能的主要产品就是无人驾驶的域控制器。公司创始人CEO罗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辅助驾驶对很多企业原本是无利可图的,但现在进入了无人驾驶之后,本土企业的优势就会逐渐显现,因为传统的汽车供应商在无人驾驶的供应链中并不见得占优势。”

罗春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他的公司正在从事L3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目前无人驾驶的开发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以Waymo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主导的跨越式开发模式。跨越式开发模式是指跨过L3,直接研究L4级无人驾驶;另一种是以特斯拉以及其他主机厂主导的渐进式开发模式。渐进式开发模式主要指以传统的ADAS技术为基础,慢慢过渡到L3、L4。这两大阵营在开发工作项目中也有紧密的合作,一些算法公司、传感器巨头都参与到了合作当中。

但无论是L3还是L4级别的无人驾驶,行业内都遵循着这样的原则:首先要找出无人驾驶的落地点,然后分析这些落地点的场景,基于场景开发功能。或者沿着反方向,从场景功能倒推落地点。

罗春的目标是要做一家国际有知名度的无人驾驶公司,创立了域驾智能。罗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原来公司仍然在做传统的无人驾驶,我现在在域驾会往全自动或者无人小车方面走,想做一些新的东西。”据他透露,这些小车包括载人和无人的,价格在十万元左右。域驾会为这些车提供自动驾驶的“大脑”,也就是车的核心感知决策控制管理系统。

罗春坦言,现在经济环境不允许他们做传统无人驾驶的车了。“现在大家都不是很关心传统无人驾驶了,因为涉及的东西太多,涉及很大的生态圈,不是几年能搞定的。大家现在都比较务实了,经济不好,烧钱大家烧不起了,都要考虑商业化。”

据他介绍,域驾做的无人驾驶的商业化场景主要是在园区和物流厂房等一些封闭的领域。“无人驾驶要在传统意义上的车落地不太现实,我们不会去做,我们做的是行业里的细分场景里的东西,现在能够直接落地、能直接去用的。”罗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罗春称公司没有公开募资,从一开始就靠商业化运作盈利了。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要挣钱,就是现在要有能挣钱的产品,一定要先有营收和现金流。”

通过向国内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客户出售控制器产品,域驾智能目前已经能每年产生几百万元人民币的销售规模。这对于一家规模不大的无人驾驶技术公司来说,已经是比较能接受的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